增收路上阔步前行

日期:2012-10-26 点击次数:1773 来源:河南日报

何平感言

 

  好山好水上演产业大戏,瓜果菌茶收获致富希望……“穷帽子”戴了几十年的鲁山县,抓住国家扶贫开发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向贫困宣战,向富裕进军,战鼓声声,令人振奋!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的任务不轻。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面临的困难不可谓不多,但只要情牵民生,胸有担当,多想办法,山一样的担子也能挑得起来。

 

  物质贫乏,是一时的;思路、精神的贫穷,才是最可怕的。面对群众盼富裕的愿望,“等、靠、要”不是办法,“就扶贫而扶贫”也只能管一阵。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地发挥特色优势,就能把外在帮扶转化为自身内功,把发展潜力变为发展活力。

 

  路就在脚下。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能打开致富增收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荆建刚

 

  鲁山,七山一水二分田,自古山高地僻,百姓生活艰难。丢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成为全县人民的强烈期盼和各级干部的不懈追求。

 

  新世纪以来,我们立足实际理思路,围绕特色抓发展,在富民强县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鲁山建起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单机百万千瓦机组,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炉炭块生产基地;建成3A级以上景区7家,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修建县乡公路20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昔日闭塞的山村如今四通八达。

 

  10年间,生产总值增长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倍,贫困人口减少13.7万人,群众不再为吃饱穿暖而发愁。

 

  然而,对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鲁山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5.9%,贫困人口仍达17.5万,贫困发生率21%

 

  悬殊的数字让我们深深地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鲁山强县与富民进程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如此不平衡?

 

  表面上看是鲁山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差,而深层次分析,根本原因还在于思想观念的落伍,发展方式的落差。

 

  为了脱贫致富,干部群众往往是就增收论增收,曾经是千家万户上项目,家家户户搞副业,短期脱贫效果好,增收致富难持续。

 

  特色产业总量不小,却没有一家成规模的龙头企业,没有一个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工业块头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增收能力弱。

 

  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鲁山要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清醒忧患,站位全局,融入全局,扭住发展,着力保障,统筹协调,转变创新,凝聚合力”的要求,立足实际,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旅游带动促增收。鲁山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单体占全省的6%,佛、山、汤组合全国独一无二。我们算过一笔账:每年来鲁山的游客600多万人次,如果每人消费200元,就是12亿元。为此,我们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进行深度开发和质量提升。

 

  省投资集团投资50亿元的旅游综合体项目、尧山观光机场、大佛—尧山景区轻轨正在规划建设,投资2.5亿元的滑雪场、投资5.2亿元的聆涛逸境度假区、投资2亿元的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大项目落户鲁山,尧山大峡谷漂流、森海湾水上乐园等一批新型旅游景点建成运营,旅游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接待服务能力、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鲁山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

 

  红红火火的旅游,拓宽了增收门路。景区附近的群众,建起了农家宾馆,发展农家乐旅游,每到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农家乐经营户平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玉京、皇姑浴等一批高端旅游度假酒店相继建成,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3万多名群众走出田间地头,昔日握锄头的手开起了铺子,端起了盘子,腰包鼓了起来……过去鲁山因山而穷,如今秀美的山川成了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调整结构促增收。粮食要保,收入要增,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我们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东部平原土壤肥沃,水利设施好,我们规划高标准粮田46万亩,今年夏粮生产中,高标准粮田单产是全县平均水平的2.2倍,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张良镇蔬菜种植基础好,我们引导其扩大规模,连片发展无公害蔬菜1.5万亩,变单一种植为菜--菜综合发展,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三熟,每亩效益提高十几倍。

 

  西部丘陵荒山资源丰富,我们引导群众搞荒山开发,发展林果业,林楼万亩桃园、五里岭万亩梨园、林丰庄园等生态农业基地相继涌现,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原先每年几元钱一亩都没人承包的荒山,如今几百元争不到手;引进茶叶和玫瑰种植,倾力打造的“尧山玫瑰红”茶叶荣获全省红茶“四大名旦”。现在,鲁山24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以工哺农促增收。仅仅生产初级农产品,效益低,风险大。我们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蚕业、玫瑰深加工、茶叶、针织、服装、绢花等专业园区,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批腰带加工、绢花、丝绸、食用菌加工等企业扎堆入驻,原材料就地消化,拉动了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上万人就业。

 

  以城带乡促增收。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人口的流动,我们顺势而为,在全县规划了6个中心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城镇体系,产业围绕城镇布局,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投资118亿元、面积12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尧山、下汤等中心镇建设如火如荼;东竹园、林楼等63个新社区初具规模,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全面建成后,可带动40万群众就地转移,增收致富。

 

  收入增加了,还要防止群众因病、因灾返贫。我们把60%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和大病救助体系,农民不再为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等问题而作难。

 

  群众增收,关键在做。我们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千名党员干部入村联户,帮带30000名贫困群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融入群众,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帮民富,并坚持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三化协调,农民增收的道路越来越宽。

 

  阔步前行,农民增收的脚步更快更稳。

 

  一个富裕、和谐、美丽的新鲁山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系中共鲁山县委书记 编辑 龚砚庆)

版权所有:中共郑州市委组织部 拒绝翻版 盗版必究

联系邮箱:zzhw0371@163.com 邮编:450007

豫ICP备17027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