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工作 >>详细内容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日期:2021-12-14 点击次数:1488 来源:郑州日报

总有一些瞬间,让人们豪情满怀: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

 

总有一些瞬间,让人们热泪盈眶:郑州盾构叫响世界、宇通客车出口40多个国家、三全和思念的食品遍布全球……

 

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城市光芒,离不开大国工匠和技能型人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郑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1260万郑州人民描绘出宏伟蓝图。“两个确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十大战略”进一步明晰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路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加快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要。

 

在新征程上铸就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郑州,一直在行动。

 

2019年开始,郑州市根据人社部、河南省人社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的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创新方法,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 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

 

12月的初冬,于婷婷走在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校园铺满梧桐叶的路上,行色匆匆。不同的是,她的身份不再是一名打工妹,而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了。

 

“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是技能;给予我自信的,是技能;成就我梦想的,也是技能。正是这个美好新时代,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可能;正是技能成才这条路,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力量。”提起人生的转变,于婷婷感慨良多。

 

于婷婷出生在豫东农村,初中毕业就步入社会成为一名打工妹。在饱尝打工艰辛、历经数次打工失败后,她立志通过学习技能成就梦想。在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她刻苦学习知识,勤奋钻研技能,第一次参加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就初战告捷,取得了一等奖;202012月中旬,她又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金牌。而今,她以优异的表现被郑州财经技师学院录取为一名教师。

 

于婷婷的故事,恰是郑州市近年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系列成果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根据人社部、河南省人社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有关要求,郑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提质增效、扩面增量”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主动作为、健全完善机制、努力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以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制”培训和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工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释放培训潜力,培训成效明显。

 

郑州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耀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郑州市三年来采取了系列有力措施,不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不仅圆满完成了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为正在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注入了技能人才的力量,同时,通过技能培训,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了本领、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让更多企业有了强有力的技能工作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三年来,郑州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0万人次,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4.92万人次,均远超三年前所计划的200万人次、100万人次的预定目标。

 

措施频出 为职业技能培训“保驾护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来说,有针对性、可执行的政策,便是工作的“器”。2019年,按照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安排部署,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对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其中明确了我市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目标任务: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各类劳动者,构建“1+16+X”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以上,其中补贴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00万人次以上。通过努力,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等目标。

 

同时,围绕服务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突出郑州先进制造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的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将河南省13个专项计划细化为符合郑州实际的16个专项计划,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郑州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幸福宜居城市。

 

不仅如此,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市人社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扩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的通知》,全面提高各类培训补贴标准;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料申报规范手册》,破解基层落实政策中的难点。

 

为了把培训资金尽快送到企业或学校手中,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建立每周“三四五”常态化工作机制,打通资金拨付堵点。本着“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市人社局坚持每周三收交、审核各区(市、县)申报资料,周四汇总、盖章、行文送交市财政局,周五财政局审核并在一周内拨款至企业,确保资金快速直达企业,提升了资金发放效率。

 

政策出台了,实施是要点。“我们变以往‘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开展政策宣传,结合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三送一强’活动,到各行业协会商会、重点企业、技工学校、培训机构调研、座谈和宣传政策300余场,发放各类政策宣传册(页)、扑克牌、手提袋等宣传品几十万份;建立多个微信工作群,安排专人做好政策解答咨询。”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吴勇介绍。

 

创新思路 开展多样职业技能培训

 

在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有这么一群特殊的“技能工人”,他们既是工厂中有各自岗位的工作者,又是需要定期去参加技能培训的“学徒”。

 

“这是我们‘企业新型学徒’,我们选择了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作为培养工种。在新招用和转岗员工中,选取文化符合度高、绩效表现好和个人学习意愿强烈的优秀学徒,通过部门推荐和体系复核的方式确定学徒并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 宇通公司技能培训总经理韩德利介绍说,“借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推动了宇通产业工人升级的整体提升,是宇通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助力器。”

 

除了“企业新型学徒”,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听企业的需求、听工作者的心声、了解技能学校的需求,为校企搭建平台,为技能工人提供培训机会。尤其是2020年和2021年,郑州市先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7·20”特大暴雨灾害的侵袭,面对企业的需求,我市直面困难,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重点突破,压茬推进,将职业技能培训“搬”到网上、用在工厂,于克难攻坚中取得新的成效。

 

比如,在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实现了职工在工作岗位上以生产操作代替脱产培训。企业通过“师带徒”技术指导、集中授课、线上学习等方式自行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尤其在疫情防控和汛情期间,我市集中主要力量、简化审核流程、加快资金拨付,参与培训企业3724家,补贴56.5万人次,资金支出7.52亿元,占资金支出总额的80%

 

再如,我市创新推行“项目制”打包培训,对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全形式、全工种、全证书”“项目制”打包培训的,先行拨付不超过50%的补贴资金,资助以训稳岗,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还有,我市积极打造“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优质平台。疫情防控期间,紧急组织人员录制线上课程,录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质量优质课程,推出涵盖六类课程、十大特色、一个目标为方向的“公共实训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线上学习平台,全年累计组织培训一万余人,并获得河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百日攻坚”工作先进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创新性的建造了“郑州市技能培训管理服务平台(监管平台)”。一块大屏幕上,通过镜头切换,可以看到全市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实况。采用“制度+科技”的手段,运用大数据、视频监控等对培训机构、培训鉴定评价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监管,强化监管保证培训质量。2020年,我市通过监管有效规避10多万人次不合格培训申领补贴,保障了1个多亿补贴性培训资金的安全。

 

人才纷涌 锻造城市的工匠精神

 

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藏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

 

陶留海,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员工。作为国网河南电力高压线路带电作业高级技师,陶留海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率先完成了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及其接地极线路等带电作业实用化技术创新成果,主持填补了1000千伏耐张塔沿绝缘子串进入等电位等多项带电作业国内空白。

 

今年6月,全国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陶留海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也是本届唯一一位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高技能人才。这个沉甸甸的“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最高奖励,是本行业、本工种最高技术水平的突出代表。其中,“中华技能大奖”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政府奖项,获奖者被誉为“工人院士”。

 

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郜炳军介绍说:“高训中心结合企业和培训机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师资(专家)库’,目前已建成240多个专业(工种)共计2000余人的专家(师资)库,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和培训机构师资短板问题。另外,我们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打通高技能人才选拔绿色通道。不断扩大比赛规模和竞赛职业(工种),既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种,又有通用性广、从业人员多、影响面大的传统工种;既有新职业,又有特种岗位工种;同时深抓赛前培训,促竞赛质量。”

 

一系列措施下,郑州高技能人才质量大幅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高训中心共完成技能提升行动培训54563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20182人次。先后评选出130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工种)涉及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焊工、电气自动化、数控、汽车维修、餐厅服务、生物制药、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分析、工艺美术和非遗传承等项目,结构布局完善。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搭建了带徒传艺、技能攻关、技艺推广的平台。涌现出王冠军等5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牛雪平等26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吴毅等104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2020年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陈初餐厅服务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于婷婷为我市争得一枚宝贵的金牌;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近百位大师积极开展“守初心 庆百年”百行百业(名)技能大师献礼活动;特别在疫情防控和汛情期间,各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奔赴一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突显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责任担当。

 

当前,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师在各自领域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精彩的时代答卷。

 

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 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认定工作,有利于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提供助力。

 

正如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张冉所说的,我市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和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有关要求,不断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技能人员评价主体由政府认定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为主体认定转变,按照“谁评价、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原则承担主体责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开展技能等级评价工作,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体现出技能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他列举了一系列成绩斐然的数字:三年来,共组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07887, 其中初级31548人、中级60828人、高级12187人、技师3324人,共涉及30余个职业工种。市属技工院校已全部完成人社部备案,共计12家。超额完成省厅年初分配的11家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任务。

 

硕果累累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花开郑州”

 

技能大赛是技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年来,我市参加或举办技能大赛如火如荼,“以赛促建、以赛促训、以赛促奖”的作用也不断彰显,技能成才的氛围愈加浓厚。

 

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是国内智能制造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国家级一类赛事,我市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3个、优胜奖3个。

 

202012月,在广州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我市选手荣获了1236枚奖牌、31个优胜奖,17个项目共20名选手进入世赛国家集训队,总成绩占全省成绩的55%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在我市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项目已经完成的13项晋级赛中,我市共有6个项目晋级前5名,特别是餐厅服务项目选手张明明和混凝土建筑项目张阳光、刘锦豪以第一名的成绩晋级下一轮,期待他们能代表国家在明年第46届上海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一展风采。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李德耀说,当前,技能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河南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还是郑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的“聚焦聚力科技创新,加快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集聚发展”,都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越是机遇难得,越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就能在平凡中彰显不凡,汇聚砥砺奋进的强劲动能,为郑州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技能人才力量。”李德耀说。

 

而陶留海,这位普通的蓝领,从一名技能工作者到“中华技能大奖”这一“工人院士”殊荣的获得者;于婷婷,这位普通的河南姑娘,从一名打工妹到职业学校的老师……他们始终坚信,是技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将把技能传授给更多年轻人。

 

他们坚信,他们,还有和他们一样的技能工作者,面前的路,无限广阔、无比精彩。

 

本报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吴勇 付鹏辉 文 李焱 图

版权所有:中共郑州市委组织部 拒绝翻版 盗版必究

联系邮箱:zzhw0371@163.com 邮编:450007

豫ICP备17027241号-1